第五百六十六章:吕公的惋惜-《秦功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“不瞒君子,老夫善面相,今逢君子,闻君子之相,贵不可言啊!”

    泗水河畔。

    一直跟着白衍闲聊的吕文,在渡河之后,便对着白衍说道。

    吕文,字叔平,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吕公。

    不过此时的吕公,不过半百。

    “吕伯谬赞!子阳不过一介士人,全仗家中两三田地,何来贵相!”

    白衍拱手摇头道。

    白衍没想到,在前往大梁的路上,途径泗水河之时,居然会碰到吕公,此前还因为没有时间,而想着日后再去单父,拜访一趟吕氏。

    结果,在泗水便碰到刚好要回单父的吕公。

    看着从河那边,一直等待渡河,最后渡河到这边,吕公一直都在夸赞,这让有着厚脸皮的白衍,都有些经受不住。

    见过夸人的,但还从未见过吕公这般夸个不停的。

    期间白衍也想过是不是吕公已经猜出他的身份,但转念一想,却又不可能。

    “君子若是不弃,此行一路,便同乘一车如何?”

    吕文听到仆从过来禀报,随后看着自己的马车,以及对方的马车装好之后,便笑着对白衍拱手说道,邀请白衍一同乘车。

    吕文的举动,也让一旁其次女吕雉,貌美的俏脸上,美眸满是好奇的打量白衍。

    在年轻的吕雉眼里,面前这个徐君子,除去一身齐国服饰的绸衣显得来历不低外,忐忑、举止颇为儒雅,佩着一把利剑,其他的还真看不出有什么不一样的。

    至于面相……

    俊美的人,吕雉都见过不少,像这个徐姓君子的男子,仅是清秀而已,唯一给吕雉的好感,便是很和善,毫无盛气凌人的模样。

    “长者言,莫敢辞!”

    白衍听到吕公的邀请,拱手想了想,轻声回答,并未拒绝。

    与张良不同,张良出身的张府,五世相韩,于公于私,都与秦国有死仇,而吕公、萧何这些人,则与秦国没有什么死仇,更多的,或许还是利益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,是敌是友,都是可以选择。

    “请!”

    吕公听到白衍的话,脸颊上的笑容,更为灿烂不少,连忙抬起一边手,邀请白衍乘马车。

    此刻别说吕雉,就是白衍都有些被吕公的热情,给弄得有些懵。

    连忙抬起手,弯腰打礼,白衍随后抬手示意吕公先上马车,然后看向吕公身旁已经是十六岁,出落得姿色貌美的吕雉。

    “请!”

    白衍拱手打礼。

    都说看一个人顺眼,只要看第一眼顺眼,那么绝大多数情况,接下来短时间内,都是越看越顺眼,这话放在吕公身上就一点错都没有。

    尽管白衍仅仅就是回个礼,但吕公却满意得不断点头,为人内敛,心性不燥,有礼且敬人。

    待吕雉还礼后,吕公便从马镫上,上马车里面去,而吕雉也紧跟在父亲身后。

    白衍侧头看向三名亲信一眼后,方才踩着马镫,跟在后面进入马车内,一进去,便见到吕公似乎与吕雉说了什么,随后便感觉吕雉美眸看过来,紧接着便低下头。

    马车内。

    吕公坐在正位,白衍与吕雉分别一人坐在一边的窗旁,只要不低头,基本上就是看着对方。

    随着马车缓缓行驶。

    “徐君子此番去大梁,可是为何?”

    吕公看向白衍。

    “拜访世交尸家!”

    白衍轻声说道,见到吕公的眼神依旧满是疑惑,白衍似乎也知道吕公的疑惑,于是拱手解释道:“祖父于齐,曾受尸氏恩惠,今大梁逢难,故而前去大梁,拜访尸氏,尽微薄之力!”

    吕公听到白衍的话,眼神明显露出诧异的神色,看向白衍。

    “尸氏,可是魏相尸埕一族?”

    吕公开口询问道。

    吕雉也在一旁有些意外的看向白衍,她也没想到,这个徐君子居然是去大梁拜访尸家,尸家可是魏国名门,别说父亲,就是祖父,也曾数次闻尸家喜事,而带礼前去恭贺尸家。

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白衍拱手点头。

    吕公见状,看向白衍的眼神不禁有些改变,打量白衍一眼。

    “徐君子恐怕家中,绝非两三田地这般简单啊!”

    吕公摇头道。

    “偏安一隅,不足为道,若非魏国生变,亦不会赶赴大梁!”

    白衍解释一句,说完看向吕公,歉意的点点头。

    吕公闻言,略微思索,倒也似乎想到什么,笑了笑,并没有再问下去。

    “齐国,老夫倒是去过……”

    接下来的一路上,吕公与白衍,聊着齐国见闻,谈及曾经去过齐国时,吕公也不乏感慨唏嘘,后面又聊起齐国很多事情,特别是有关秦国、楚国,以及当今天下的局势。

    显然,闲谈归闲谈,吕公也是在试探白衍的见识、立场。

    而白衍的回答,也让吕公很多时候都纷纷侧目,甚至惊叹,特别是对于齐国的派系,士人之间的争论,以及齐国朝堂内的局势。

    这些更让吕公察觉到,白衍的来历绝对不低,其家族一定是齐国哪个大族,否则怎会如此年轻,便对齐国朝政,了然于胸。
    第(1/3)页